2010.5.21-23第六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召开。在会上,复旦大学王磊苹教授就年轻乳腺癌及乳腺癌新辅助治疗进展方面的内容作了精彩的演讲。
王教授首先介绍了年轻乳腺癌的确切定义。它是指发病年龄在30-35岁以下的乳腺癌,这部分患者在西方国家发病率低,而我国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年轻乳腺癌的特征包括以下5个方面:1)分期晚,预后差,容易出现骨髓转移;2)大部分是浸润性癌,常伴有导管内癌成分;3)分化差,脉管内常见瘤栓(14.9%);4)HER-2扩增率高(25-40%),激素受体阳性率高(39-90%),三阴性比率高(13-36%);5)S期细胞多,Ki67和P53常为过度表达。
由于三阴性乳腺癌(TNBC)在年轻乳腺癌患者中比例较高(13-36%),而此类的患者对蒽环类药物的敏感性较差,因此,王教授指出,在化疗方面可以选择紫杉类,如多西他赛。另外,三阴性乳腺癌可能对铂类药物敏感,曾有研究在新辅助治疗中应用单药顺铂,获得较高的pCR率。最新研究显示,贝伐单抗以及多聚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PR)抑制剂等靶向药物可以提高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疗效。
由于年轻乳腺癌患者正处于生育的高峰年龄,所以年轻乳腺癌中还包括一个特殊的类型,就是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它是指妊娠期或产后1年内发生的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的0.2-3.8%。70%的妊娠及哺乳期乳腺癌发生在30岁以下,而30岁以下的年轻乳腺癌患者有24.8%属于这种类型。张教授特别强调,对于妊娠期的前三个月的患者不能接受化疗,如果后6个月不得不化疗,应尽量避免使用烷化剂,而选择对胎儿影响相对较小的蒽环类药物。
最后,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方面,专家的一致意见为 :对于新辅助治疗的适合人群,术后须接受辅助治疗。但是对于肿瘤较小及无明确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先施行手术再行术后辅助治疗仍是首选。王教授指出,在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的术前新辅助化疗方面目前还没有最优方案,推荐使用蒽环类联合紫杉类药物;绝经后患者可考虑使用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来进行新辅助治疗,必要时用药4-8个月;HER-2阳性乳腺癌的患者在新辅助治疗中加入曲妥珠可以提高pCR率,但尽量避免将曲妥珠单抗与蒽环类药物同时使用,以避免增加心脏毒性。另外,NOAH研究提示可以将新辅助治疗从3周期延长至8周期。
综上所述,年轻乳腺癌在治疗方面的难度更大,尤其是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选择治疗方案应更为慎重;在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方面则要注重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