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锡荣,施毅,童茂荣,周俊,吕镗锋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呼吸内科 (南京 210002)
我科自1997年3月至1999年5月用胸腔内注射博莱霉素(BLM)20例(24例次)。疗效总结如下。
病例资料 本组病例20例,4人治疗2次,共24例次。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28--60岁,中位年龄48岁。患者自发现胸水到治疗最短10天,最长1年,右侧16例,左侧4例,Ⅲb期16例,Ⅳ期4例。18例患者胸水涂片找到腺癌细胞确诊,2例经胸膜活检确诊。有7例患者抽尽胸水后直接注入BLM,余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总引流量480ml一9400ml,引流2~8天,中位数4.5天。
方法 所有患者均属初治。给药前尽量将胸水引流彻底后,胸腔注入2%利多卡因10ml,变换体位后用BLM 60mg+2%利多卡因10ml+生理盐水20ml混合注入胸腔,再变换体位,使药液与胸膜充分接触。注入药物后夹管24小时,当引流量<150ml/d时拔除引流管。
疗效评定标准:采用WHO统一标准。
疗效 完全有效(CR)14例,部分有效(PR)3例,有效率17/24(70. 8%)。病程和疗效有一定关系。
毒副作用 13例次胸痛,发热13例次。2例末梢血白细胞总数升到10-10.6×109/L,余18例血象均在正常范围,6例出现Ⅱ度以下恶心呕吐。无脱发,未见肝肾功能异常。
讨论 由于患者的脏层和域壁层胸膜被癌组织侵犯,单纯抽液,胸水极易复发。于抽液后防止积液再生是治疗恶性胸水的关键。所采取的措施应根据肿瘤的类型、部位、积液的量和生长速度、病程、患者的临床状况以及预期寿命而定。有学者通过尸检发现,恶性胸水的出现往往已有远处转移,属肿瘤的晚期,除极少数原发性肺癌患者不适合手术治疗。原发性胸膜肿瘤 (间皮瘤)仅占恶性胸水的0.13%,绝大多数恶性胸水由胸膜转移癌所致,以肺腺癌多见,对化疗和放疗不敏感,目前,胸腔抽液术(引流术)加胸膜粘连术是治疗MPE公认的最有效、能为病人接受的治疗方法。机理是将胸水排尽后注入粘连剂,引起反应性胸膜炎,使脏壁层胸膜粘连,闭合胸膜腔+阻止液体的再生。第一次治疗失败,仍可再次使用,本组4例重复治疗2次。
注入药物之前必须尽量排尽胸水,残留积液的量与治疗成败密切相关。本组所有病例注药前虽均经B超证实积液极少,但有2例患者积液生长速度极快,日达1000ml一1200ml,虽经闭式引流排液,但注药2次,仅l例PR,1例NC。延误治疗也可明显影响疗效,病程越长,有效率越低。本文病程<1月者8例,有效率100%,病程>1月者16例,有效率56.3%,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可能系脏壁层胸膜因积液分离难以贴近,或是病程长,胸膜机化增厚,肺不易复张,脏壁胸膜不能互相粘连,影响了治疗效果。影响胸膜粘连术疗效的因素尚有胸水本身的特性,主要有胸水pH值和葡萄糖水平。本组17例有效病例中胸水pH>7.2者14例,占82.4%,pH<7.2者占11.6%,有显著差异(P<0.05)。7例胸水葡萄糖<3.3mmol/L,PR3例,NC4例,有效率仅43%。提示胸水pH<7.2或葡萄糖<3.3 mmol/L时,胸膜粘连术很难取得成功。
胸腔内注射BLM来发现骨髓抑制及肝肾功能损伤。不良反应主要有发热、胸痛、胃肠道反应。本组有5例患者体温达38.7℃以上,用消炎痛栓50mg纳肛后体温下降,2—3天后降至正常。本组病例BLM与利多卡因混合后注入胸腔,较单纯BLM胸腔内注射疼痛减轻;但仍有13例次胸痛,有7例患者尝试注入BLM时口服新癀片2片,每日3次,则发热、胸痛发生的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均有所下降。恶心呕吐者6例,均在Ⅱ度以下,部分患者可肌注胃复安10mg,2天内缓解。
BLM抗癌谱窄,主要抑制胸腺嘧啶甙渗入DNA,与DNA结合使DNA单链断裂,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抗肿瘤作用弱,治疗恶性胸水时主要为胸膜粘连作用,无骨髓抑制和免疫抑制作用,腔内给药未发现对肺组织的毒性作用,缓解期长,疗效确切,局部刺激轻,耐受性好,不影响患者同时接受联合化疗,有一定的应用价值。